腾讯开源联盟出征!
你理解的开源是什么?
“开源”两字,在很多技术人心里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而对于开源,本期的四位嘉宾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
于朵:我觉得开源是一种自由,更是在这个自由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秩序。
单致豪:真正的开源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而是由社区里面的人共同做出的决定。
贺阮:无开源不生态,我们只能通过开源这样一种模式更好地去建立腾讯所希望的To B生态。
堵俊平:以代码为载体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腾讯为什么要开源?
曾经的腾讯比较保守,什么事情都关起门来自己做,在腾讯内部各业务和产品都会重复开发很多类似的功能。以前在腾讯可以找到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内部各个团队做的水平都很高,但彼此没有融合与交流。
在腾讯,技术服务于产品是常态,但这也导致腾讯内部的许多业务都各自形成了一个技术闭环。研发环境烟囱林立、技术孤岛等问题极有可能成为掣肘腾讯未来发展的痛点。
腾讯开源众多的“第一步”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于朵和她的团队从学习、翻译文档开始,一步一步在为腾讯开源生态作出努力。从2017年开始,于朵陆续翻译了GitHub开源指南、Apache入会指南等数十篇文档,这些文档也为后来投身开源项目的开发者们和腾讯的企业开源项目提供了规范性和框架性的指导。
于朵是腾讯开源联盟的聚点,可以理解为一个召集者的角色。作为最早期的聚点,她和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随着单致豪(Linux基金会成员)、贺阮(OpenStack基金会董事)、堵俊平(Apache基金会成员)的加入,腾讯开源联盟基金会工作组正式成立。
腾讯开源走过的每一步
贺阮:在2016年之前,我们只是一个使用者的角色,并且在基于OpenStack之上去封装一些接口做成一个商业化的软件。然后从2016年、2017年开始,随着我们的使用面越来越广,包括使用的深度越来越深,我们获得了当年的OpenStack Superuser Award。并且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也当选了白金会员,慢慢的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了主导者的过程。因为其实我们基于OpenStack的产品在很多客户中去落地了,在整个落地过程中客户也有一些反馈,而我们扮演的一些角色就是把一些客户的需求落实到整个社区中去。
堵俊平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Member,2018年2月从硅谷回来加入腾讯。Apache作为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基金会,其白金会员包括Goog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等国际知名企业。2018年,腾讯正式成为国内首家Apache 软件基金会白金会员。
堵俊平:腾讯在内部的项目当中也大量采用了Apache基金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大家众所周知的Hadoop、Spark、Kafka、HBase、Flink等等项目。对于腾讯而言我们在这些项目中都有很多参与,包括commiter等等,除了把这些好的项目引进来,实际上我们也会把一些项目捐赠出去,比如说来自腾讯数据平台部的TubeMQ这个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单致豪:腾讯开源有很多优秀的项目,如TARS开源项目,目前Star数超过了12000,贡献者超过了200人,以前100%的贡献者都是来自腾讯的,现在80%的核心开发者已经来自腾讯外部了。
TARS开源项目已获得了众多的开源奖项,比如说信通院给予的尖峰开源奖,开源中国社区以及中国开源联盟给予的最具价值开源项目。今年三月份腾讯和六个硅谷企业联合发起并且成立了TARS基金会,成为Linux基金会旗下的官方开源基金会,跟国际知名的CNCF基金会、Hyperledger基金会一样都是Linux基金会旗下的子基金会。
腾讯开源:从现在看未来
于朵:腾讯的开源线下沙龙从2016年、2017年开始组织,最早只有在一个小小的咖啡厅,30多个人参与,到后来基本可以场场爆满,占满整个滨海上百人的会议室,邀请到的嘉宾也从最初的腾讯开源的一些开发者,到后来有友商,包括百度和滴滴的开源的领军人物,之后我们也邀请到了Linux基金会的一些大佬。
腾讯正在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开源模式,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协同式开发演进。并建立对外开源管理办公室,对开源项目进行指导和帮助,为开发者提供社区合作交流机会,建设以开源为核心的技术生态圈。
导 演:陈银华
嘉 宾:于朵,单致豪,贺阮,堵俊平
制 片:孙健翔,李佳艳,谢星佳
后期指导:paulinesong, kylinlu
特别鸣谢:腾讯开源联盟